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
于秀华
于秀华
桑榆未晚,为学日益。“活到老学到老,为民服务不能少”,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路朝阳,脚步铿锵。于秀华老人来到如皋里社区青少年学校,主动担任起义务教师和校外辅导员。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运筹帷幄,阵法井然,胸有百万兵,豪气任纵横!夕阳最是似丹心,1999年8月,于秀华老人组织成立如皋里社区党的理论学习组。由自身学习带动社区市民学校的理论学习,固定每周四活动。如果说这是一次长途“行军”的话,屈指算来,已然是二十几年的风雨兼程。
韩绍峰
韩绍峰
从乡政府企经委干部到航天部与宁河区联营农场代理场长、饴糖厂厂长,从养殖公司基地负责人到取得莲藕食品加工专利,从创办农业园区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韩绍峰坚持学习为先、运用为要、带动共富。自己主动学,心中有数。院校专业学习管理知识,投身实践,边干边学,在“宽广”的基础上加强“精专”学习。带动共同学,脚下有路。探索产学研一体发展模式,成为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实践课堂”资源单位。学以致用在田间,共同富裕在心间。建设千亩精品葡萄园区与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化管理模式,在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发挥引领作用。
张景正
张景正
天津市宝坻区新开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景正同志注重自身修养,积淀厚重文化,他编写的《家风家训》教育读本,引领居民传承好家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主讲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新农村道德大讲堂系列活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三个注重”思想和倡导读书讲话精神的有效举措。在抗疫期间,张景正同志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以教育者的深厚情怀,作为宝坻疫情重灾区宣传志愿者,录制了50多篇文稿音频,在全区播放,用声音传递抗疫信心;创作了《葵花与太阳》等多首诗歌和歌曲,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完成了宝坻抗疫歌曲《芬芳歌曲集》文稿编辑工作。他走进宝坻边远社区不断延伸大讲堂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居民传承好家风、重视读书的热潮。
贺欣
贺欣
贺老师在老年大学学习长达十几年,学习了散文写作、民族舞、京剧身段、计算机基础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绘声绘影、拼布布艺、摄影等十来门课程,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贺老师数次去到西沽,拍下了数以千计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贺老师在2018年受聘成为天津新华社区学院手工钩织班的教师,精心安排每次课程,每次上课前都提前写好教案,课上认真回答每一位学员的问题,课后对学员作品做出点评和反馈,广受学员好评。
李赫宇
李赫宇
作为高科技创业者,坚持终身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新求发展,以科技追梦未来,带领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弘扬终身学习理念,以实际行动持续鼓励并支持人才的学习和成长。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在疫情战役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
天津市级百姓学习之星
罗海莹
罗海莹
罗老师,从大学教授到市民学校教师的转变,是一次身份的洗礼,更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她定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学员行走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在这份事业的征途中,她惟愿做一个不倦的求索者。
苏振卿
苏振卿
参加为期12天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三期集中培训班,学习稻蟹立体种养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知识,并实地参观了八门城镇三缘宝地农业有限公司、欢喜庄园、小辛码头水稻文化园等农业项目。2019年5月开始尝试稻蟹立体养殖,引进河蟹种苗500斤,约50000个,首先在蟹池里进行育苗,待6月份,水稻秧苗起身拔节后,放入稻田养殖。实现每亩增收500元,实现年纯收入达到80万元。2020年发展稻蟹立体养殖200亩。与天津农科院合作进行了400余亩水稻津糯1号和米粳22号的新品种培育。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发展到2000余亩。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捐款1万元。参加为期12天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三期集中培训班,学习稻蟹立体种养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知识,并实地参观了八门城镇三缘宝地农业有限公司、欢喜庄园、小辛码头水稻文化园等农业项目。2019年5月开始尝试稻蟹立体养殖,引进河蟹种苗500斤,约50000个,首先在蟹池里进行育苗,待6月份,水稻秧苗起身拔节后,放入稻田养殖。实现每亩增收500元,实现年纯收入达到80万元。2020年发展稻蟹立体养殖200亩。与天津农科院合作进行了400余亩水稻津糯1号和米粳22号的新品种培育。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发展到2000余亩。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捐款1万元。参加为期12天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三期集中培训班,学习稻蟹立体种养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知识,并实地参观了八门城镇三缘宝地农业有限公司、欢喜庄园、小辛码头水稻文化园等农业项目。2019年5月开始尝试稻蟹立体养殖,引进河蟹种苗500斤,约50000个,首先在蟹池里进行育苗,待6月份,水稻秧苗起身拔节后,放入稻田养殖。实现每亩增收500元,实现年纯收入达到80万元。2020年发展稻蟹立体养殖200亩。与天津农科院合作进行了400余亩水稻津糯1号和米粳22号的新品种培育。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发展到2000余亩。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捐款1万元。
刘艳艳
刘艳艳
刘艳艳,天津人,曾在天津钢管公司担任翻译工作,现已退休。中共党员,东丽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英语、书法和古典文学。作品曾在《天津工人报》、《大无缝人》、《赛瑞之声》等报纸以及《职工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
肖桂森
肖桂森
肖桂森老师把北派古典戏法变到了中央电视台,在《异想天开——我爱魔术》中参与表演并担任嘉宾,在《春节七天乐》里把戏法中使口的逗笑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我爱满堂彩》、《我要上春晚》等节目中也大放异彩。他还参加了湖南电视台《天天向上》、河南电视台《魔亦有道》、江苏电视台《全家脱口笑》、北京卫视《传承人》、黑龙江卫视《一起传承吧》以及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老魏茶舍》、《群英会》、《我们上课了》等多个栏目,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经过不懈努力,肖桂森和他的古典戏法成为了文化界的一面别具风味的旗帜。
栗国祥
栗国祥
栗国祥同志是河东区卫国道187号凤溪花园小区居民,2017年患结肠癌晚期,手术后多次化疗,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的信心始终没有磨灭,他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他克服重重困难多方寻求社会资源,亲自登门拜访专业老师,在凤溪花园小区打造一支艺术精湛的文化团队,活跃和提升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努力营造社区文明氛围,为创建文化社区做出贡献!
付晓静
付晓静
付晓静工作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蓟州区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等辅导舞蹈、声乐和戏曲等,根据蓟州区革命老区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根据蓟州的风土人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编排歌唱家乡的歌曲、舞蹈、小品、器乐表演等形式的精彩节目,丰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先后为卫生系统辅导舞蹈《感恩的心》、为邮政局辅导快板舞《蓟州区邮政谱新篇》、为北京宏泰化工有限公司辅导小品《大家与小家》、为蓟州区驻蓟部队辅导大合唱《红旗颂》、《八一军歌》、《威风锣鼓》、为蓟州区地税局辅导合唱《红旗飘飘》、《共筑中国梦》,为中共蓟州区委老干部局辅导快板舞蹈《蓟州人民赞改革》等,不断提升蓟州区各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在社区文艺团队、老年大学开展戏曲培训班并担任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了戏曲爱好者的演唱水平、理论修养和个人品味,受到广大戏迷朋友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员陈克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中,荣获“十大名票”称号。
贾庆祝
贾庆祝
2009年老年大学为了更好宣传太极,蓟县电视台《跟我学》栏目播放其教学影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半年之久,广大电视观众《跟我学》太极拳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蓟县地区太极运动的发展。2010年2月12日蓟县电视台《看蓟州》栏目,播放了专访“太极老人贾庆祝”,在全民健身服务中老年大学学员中引起深入习练太极热情,更进一步开拓了蓟县群众性学习太极高潮。十几年积极组织太极拳人,在社区、公园、广场、消夏晚会、各种运动会,组织集体表演80余次,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好评和各级政府的表扬。
王凤翊
王凤翊
虽从艺六十余年,尚且需要重新审视自己,通过参展等途径吸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曾于2005年在津举办四人联展;2013年在天津市图书馆举办个人展并召开“王凤翊书法作品研讨会”,其作品得到了与会书协诸位专家的充分肯定;2018年在市图书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观展爱好者的好评。出版有《王凤翊书法篆刻印钮作品集》、《王凤翊作品集》、《王凤翊书法作品集》、《荣宝斋二0一七第80期刊推荐艺术家-----王凤翊》作品集。现为中国民族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鉴定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画家;北京金源盛博文物鉴定中心有限公司书画家、鉴赏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协会书画院院士、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协会会员等。
薛韵寰
薛韵寰
先后被天津诗词学会、天津准风诗社、红烛诗社、静海诗词协会、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吸纳为会员或成员。《中国诗》、《中国诗歌地理》签约诗人。被聘为天津散曲创作研究会秘书长、天津诗网刊《诗歌集散地》主编、中国网络诗歌公众平台编辑、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主播。编辑制作诗歌专辑100多期。今年5月,参加了加拿大洛夫国际诗歌节朗诵会。她撰写的爱党爱国、歌颂新风的诗歌、散文、通讯等多种体裁的文本,被50多家刊物登载或转发。
元英普
元英普
他在音乐的殿堂不断摸索,2004年,第一首歌曲《分手就别再回头》诞生了。此后,又陆续创作并演唱了《为你累为你醉》、《兄弟有事我来扛》、《又是一个吉祥年》等数十首作品。2016年参加静海区网络春晚获得金奖人气王;2019年参加央视举办的民族春晚;2019年6月获得天津经济广播电视台歌手大奖赛晋级赛银奖;2019年9月份任子牙镇国庆70周年大型晚会总导演;2020年5月份出版了个人专辑。静海区第一届政协委员、国家手球一级裁判、天津手球协会副会长、静海区篮球协会会长。
燕艳
燕艳
该同志喜欢阅读,时时以书为伴。她创建职工书屋和儿童绘本馆。教师节为每位教师赠书,倡导和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强国”学习制度,要求党员教师们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的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领教师立足本岗、无私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疫期间,她积极学习防疫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如微信、腾讯视频会议、培训、宣讲、演练等传播防疫方法60余场次,直接收益2000余人次。
魏丰
魏丰
1922年11月,魏丰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北汉乡约保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受到“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的歌声的启迪,立下了不当亡国奴的誓言,15岁参加了任丘抗日人民自卫军,后被编入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第16团,随军转战晋察冀、冀鲁豫各抗日根据地,参加过南征讨逆、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战场征战几十载。新中国成立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服务于人民。60岁撰写回忆录,80岁成为老年健康之星,95岁写下遗体捐赠遗嘱,98岁捐款20万元扶贫助困……耄耋之年,不忘初心,用追求演绎奋斗之年的神奇,用奉献书写了老有所为的精彩。
张万福
张万福
张万福同志退休多年,常年奔波于天津市、北辰区、新村街等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培训学习现场,热心指导。他家中订了各种报纸和报刊,制作“十九大前后主题简报集”。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政治社会活动,为活动写标题、廉政警句,每逢春节前给居民写对联、福字,为社区各种活动摄影、照相、制作音乐相册,在社区传授葫芦烙画技艺。他的葫芦烙画《北辰之星》、《北运河风光》等四件作品,代表北辰区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展,在毛主席诞辰123周年之际,创作完成一组葫芦烙画,受到群众、区街领导认可,并在天津晚报、北辰之声、北方网进行报道。他的国画作品《锦绣春光,百事祥会》入选2016“红心向党,墨韵飘香”北辰区老年书画作品展。曾评为社区、街的优秀党员,评为2015年度天津市科学文明家庭。2018年被评为天津市文明办、市工委2018年度优秀“五爱”教育阵地辅导员。2018年获得北辰区区妇联“最美家庭”荣誉奖杯。2018-2020年担任新村街成校老年绘画班教师。学员绘画水平提高很快,已经有人在比赛中获奖。带领零基础学员学习绘画技巧,已完成多幅优秀作品。70多岁高龄优秀党员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孟庆萍
孟庆萍
孟庆萍刻苦学习,恪尽职守,在群众心中树起光辉的党员干部形象。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孟庆萍在学习中一路成长,她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营造氛围,带动群众。她坚持每月为支部党员讲党课,而且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做过有关青少年、文明家风、妇女健康等几十个讲座。同时她还聘请专家为村民进行讲座。尽职担当、堪称楷模。孟庆萍对残疾人、单身母亲、享受低保家庭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方协调,亲自主抓,建立起了青光村文化中心。疫情面前,爱聚民心。为了防疫,孟庆萍同志真正做到了奋不顾身。融入爱心,付出艰辛。爱筑防线,众志成城。成绩面前,默默前行。
李加文
李加文
 李加文,女,65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五段,青云桥太极队领队,受聘于西青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理事,西青武术协会理事,老年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检录长。作为一个始终在基层里从事并传承着太极拳运动的人来说,爱太极就像爱生命一样,她把太极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已经融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她经常到多个社区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讲解并指导。多年的积累,她也收获颇丰,参加了许多个人比赛和集体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邢秀娟
邢秀娟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邢秀娟用两个小时创作了诗歌朗诵作品《众志成城抗疫情》,邢秀娟和刘传喜共同朗诵了此作品,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树立信心、携手抵抗疫情,爱好文学创作的邢秀娟在看到精武镇各防疫点位一线的工作人员不分日夜、冲锋在前、坚决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表示对他们毅然坚守的感谢,她又创作了《抗击疫情,精武人民共筑平安长城》、《精武,有一群美丽的社区》等宣传诗歌,为奋战前线的战士们加油打气。
勾志岩
勾志岩
2020疫情突如其来,在西青老年大学各级领导的有力领导下,立足自身、土法上马,实现了书法系线上授课零的突破,实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特殊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线上教学成果,义务组织书法系全系学员参加了《怎样提高老年人书法水平》的专题大讲堂。疫情无情人有情,在那段最艰难的时期,积极带动、影响学员踊跃大胆参加“全国社区”抗疫作品宣传活动。不忘初心,发挥余热,传承文化,不负使命。这是勾志岩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侯秀云
侯秀云
侯秀云老人是一位老党员,党性经过多达半个世纪的风雨考验。老人有着明确的终身学习的理念,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与时俱进、坚持学习,一直坚持定期给街里的青年党员讲党课。后来,侯秀云老人把党课搬到了家里,被青年党员们称为“初心课堂”。从“初心课堂”走出的青年党员们,在社区青少年课堂、在社区老年学校、在工作岗位上,宣讲党的理论、践行理想信念,每年宣讲受众达6000人次以上。在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行动中,这些从“初心课堂”走出来的青年党员,更是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感动的答卷。
王卓青
王卓青
王卓青自幼酷爱音乐,自学音乐系统知识,参军多年就任部队文工团各个部门和岗位,退休后继续在音乐领域不断开拓探索,自从在老年大学任声乐老师以来,组建红桥区老年大学爱乐合唱团,组建红桥区老年大学电声乐队并编配和弦进行排练和指挥,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写了声乐表演艺术教学大纲。与老年大学的学员共同分享学习声乐知识。多次代表老年大学帮助社区和红桥区文化馆,担任红桥区文化馆侨联合唱团、东方韵合唱团的声音指导老师、排练及指挥,担任佳荣里民乐管弦乐队指导老师和指挥。所辅导的节目经常在天津电视台播出,为人和蔼,耐心讲解音乐知识,对音乐挚诚热爱,一生追求艺术,无私的奉献传授老年大学的学生,为丰富中老年人业余生活和传承音乐精神发挥余热。
龚喜峰
龚喜峰
积极参加镇成校举办的大专班和多个培训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我校多项工作名列镇前茅。还利用家长学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功能,请农科教讲师团为家长做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经他积极协调,建成镇唯一一所拥有校级少年宫的学校。与镇成人学校联手,引导家长参加崔黄口镇的社区教育。几年来,我校服务区内,共有247人获得叉车、电工、厨师等高级等级证书,35人完成了大专班的学习,为当地开发区输送了优质劳动力。为充实“崔黄口9.22惨案展厅”内容,他投入到历史资料搜集、幸存者家属采访等工作中,以鲜活、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展厅内容,使其成为红色教育基地。